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經過一段時間的書信往來,榮格決定親身一訪佛洛伊德這位大師,19073月,兩人正式在維也納會面,並長談了足足13個小時。對榮格而言,佛洛伊德是他所遇見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對佛洛伊德而言,榮格非猶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猶太人才關心心理分析的偏見,而他在伯戈爾茨利醫院的心理醫療背景和經驗,他的智慧和日漸高漲的名聲,更讓他成為心理分析陣營的新星。數年之後,他被推選為國際心理分析學會第一屆的會長,同時也是該協會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編。


慢慢的,他們兩個人的思想出現了差距,除了對心理學的看法不同之外,佛洛伊德有如父親式的權威亦讓榮格受不了。在一次的交談之中,佛洛伊德說:「榮格,我要你答應我一件事,就是永遠不要放棄性的理論,我們要讓它變成一種教條,一種不可撼動的堡壘。」但榮格對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論抱持著許多疑點,更無法認同「教條」及「堡壘」這樣的字眼,彷彿要壓下所有對性理論的懷疑,而這一切和科學判斷扯不上關係,只是個人的權威的擴張罷了。在這次的談話過後,榮格便知道兩人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佛洛伊德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能毫無保留的接受他的理論,但榮格需要的卻是一個能和他切磋琢磨,將心理學發揚光大的夥伴,並且他不想犧牲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19093月,就在榮格拜訪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個晚上,佛洛伊德認命榮格為心理分析運動的繼承者,並開始對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當榮格問及對靈學的看法時,佛洛伊德卻常常以物質主義者的偏見來反駁,斥為無稽之談。而對於佛洛伊德淺薄的實證主義,榮格有好幾次想做出尖銳的辯解。就在這受封為繼承人的夜晚,榮格竟然嘗試要推翻整個佛洛伊德理論的架構。這次的交談,對他們的關係有著致命性的打擊。心理分析學派也面臨分裂成維也納和蘇黎士──也就是佛洛伊德和榮格兩派的危機,直到桑德˙法蘭茲發表了著名的聲明:「榮格正式不再信仰佛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諸於世。


跟佛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開始了他的危險歷程。此時的他,39歲,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朋友和同事們背棄了他,他也對科學書籍不感興趣,在1914年時,他辭掉了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的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1918年,他踏上面對潛意識的道路,竭力尋找歷史人物心路歷程的資料,以避免因自身的個人偏見對病人產生誤判。他認真研究諾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為它們最早正視潛意識世界,並探討其內容和受到直覺世界影響的種種意象。他又從煉金術學中找到和諾斯替教派的歷史關聯,並發覺這個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然科學其實可稱為古代和現代的潛意識心理學溝通的橋樑。


榮格發現,分析心理學以一種奇特方式和煉金術學不謀而合;在閱讀古老的書本時,他發覺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括各種幻想意象、他在實踐時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以及他從其中所得到的結論。在榮格的看法,意識心理學能滿足對現實生活的解釋,但如果要解釋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則是必須的,因為它比意識裡的知識更深刻地反映一個人;另外,每當需要作非比尋常的決定時,我們就會做夢,如何詮釋這個夢,也需要比個人記憶中更多的知識才行。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new=1&mid=789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4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5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經過一段時間的書信往來,榮格決定親身一訪佛洛伊德這位大師,19073月,兩人正式在維也納會面,並長談了足足13個小時。對榮格而言,佛洛伊德是他所遇見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對佛洛伊德而言,榮格非猶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猶太人才關心心理分析的偏見,而他在伯戈爾茨利醫院的心理醫療背景和經驗,他的智慧和日漸高漲的名聲,更讓他成為心理分析陣營的新星。數年之後,他被推選為國際心理分析學會第一屆的會長,同時也是該協會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編。


慢慢的,他們兩個人的思想出現了差距,除了對心理學的看法不同之外,佛洛伊德有如父親式的權威亦讓榮格受不了。在一次的交談之中,佛洛伊德說:「榮格,我要你答應我一件事,就是永遠不要放棄性的理論,我們要讓它變成一種教條,一種不可撼動的堡壘。」但榮格對佛洛伊德的性的理論抱持著許多疑點,更無法認同「教條」及「堡壘」這樣的字眼,彷彿要壓下所有對性理論的懷疑,而這一切和科學判斷扯不上關係,只是個人的權威的擴張罷了。在這次的談話過後,榮格便知道兩人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佛洛伊德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能毫無保留的接受他的理論,但榮格需要的卻是一個能和他切磋琢磨,將心理學發揚光大的夥伴,並且他不想犧牲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19093月,就在榮格拜訪佛洛伊德的最後一個晚上,佛洛伊德認命榮格為心理分析運動的繼承者,並開始對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當榮格問及對靈學的看法時,佛洛伊德卻常常以物質主義者的偏見來反駁,斥為無稽之談。而對於佛洛伊德淺薄的實證主義,榮格有好幾次想做出尖銳的辯解。就在這受封為繼承人的夜晚,榮格竟然嘗試要推翻整個佛洛伊德理論的架構。這次的交談,對他們的關係有著致命性的打擊。心理分析學派也面臨分裂成維也納和蘇黎士──也就是佛洛伊德和榮格兩派的危機,直到桑德˙法蘭茲發表了著名的聲明:「榮格正式不再信仰佛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諸於世。


跟佛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開始了他的危險歷程。此時的他,39歲,猶如走入一條死胡同,朋友和同事們背棄了他,他也對科學書籍不感興趣,在1914年時,他辭掉了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的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1918年,他踏上面對潛意識的道路,竭力尋找歷史人物心路歷程的資料,以避免因自身的個人偏見對病人產生誤判。他認真研究諾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為它們最早正視潛意識世界,並探討其內容和受到直覺世界影響的種種意象。他又從煉金術學中找到和諾斯替教派的歷史關聯,並發覺這個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然科學其實可稱為古代和現代的潛意識心理學溝通的橋樑。


榮格發現,分析心理學以一種奇特方式和煉金術學不謀而合;在閱讀古老的書本時,他發覺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括各種幻想意象、他在實踐時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以及他從其中所得到的結論。在榮格的看法,意識心理學能滿足對現實生活的解釋,但如果要解釋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則是必須的,因為它比意識裡的知識更深刻地反映一個人;另外,每當需要作非比尋常的決定時,我們就會做夢,如何詮釋這個夢,也需要比個人記憶中更多的知識才行。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new=1&mid=789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4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5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榮格的人格理論,最主要是針對佛洛伊德理論中五種理念的批評與修正,榮格在他的分析理論中提出五大論點。


1自我的功能
榮格所指的自我不是從原始性本我分化出來的,也不是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只發生作用。自我有其獨立性、連續性、和統合性;此三種特性是個體自幼在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的形成的。自我之內雖然也有意識與潛意識之分,但兩者並不是衝突的,而是調和的。一個自我發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            


2自我潛意識
個體的自我發展,有兩個本源;其中之一即為個人潛意識,其與佛洛伊德理論中所指相同,有的是從意識境界中被壓抑下去而不復記憶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強度不夠,不為個體所知覺。無論屬於何種情形,潛意識中的不愉快經驗,積壓多了就會形成情結。


3集體潛意識
自我發展的另一本源,稱之集體潛意識。其不屬於個人所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下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與觀念。榮格稱此種原始心像與觀念為原型。原型代代相傳,成為人類累積的經驗,此類種族性的經驗,留存在同族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每一個體人格結構的基礎。           


4人格內動力
榮格將人格結構視為由很多兩極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諸如:意識與前意識相對、昇華與壓抑相對、理性與非理性相對、個性內向與個性外向相對。既有相對,自然就會產生緊張、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此即榮格人格結構的內在動觀念。人格結構內相對力量係來自慾力,慾力促動的結果,自然會使個體人格結構中有失衡。在兩性相對的很多人格傾向中,榮格特別重視內向與外向兩極相對的性格傾向。            


5人格的發展
榮格認為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成長歷程,在成長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兩極相對的內在動力,逐漸趨於調和,並偏向較成熟的一方;個體發展由內在的兩極相對達到兩種融合的地步,即表示期人格發展已臻於成熟。榮格認為,人格發展臻於成熟的年齡,不在兒童期與青年期,而在30歲以後的成年期。


「靈魂」與「集體潛意識」
 榮格並不認為自己是個「神秘主義」者。在《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一文裡,他跟二十二歲時一樣,假設「靈魂」是存在的,但此時,他已有一個較明確的概念,認為「靈魂」可能就是他所說的「集體潛意識」。


他說:「把心靈動向低估成腺體活動現象,把思想看做只是大腦的分泌物,如此一來,我們所得到的便成為一種沒有心靈的心理學」。唯物枓學認為心靈只是完全依附於肉體的附帶現象,但唯物科學卻無法解釋一堆分子、原子如何產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意識、思想、情緒,那麼「我們自然可從另一個角度去推論與假設」,有一無形體的存在,它「像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一如肉體之固定特性,經由「遺傳」而銘印於吾人心中,它先於個人意識而存在,也不是個人意識所輕易能覺察的,這種與個人比起來幾乎是「不朽的物體:永恆的經驗」,有人稱之為「神」,有人稱之為「靈魂」,但榮格則將之稱為「集體潛意諧」或「客體的精神」(objective psyche)。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new=1&mid=789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4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5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
榮格的人格理論,最主要是針對佛洛伊德理論中五種理念的批評與修正,榮格在他的分析理論中提出五大論點。


1自我的功能
榮格所指的自我不是從原始性本我分化出來的,也不是夾在本我與超我之間只發生作用。自我有其獨立性、連續性、和統合性;此三種特性是個體自幼在生活經驗中逐漸發展的形成的。自我之內雖然也有意識與潛意識之分,但兩者並不是衝突的,而是調和的。一個自我發展正常的人,也就是人格健康的人。            


2自我潛意識
個體的自我發展,有兩個本源;其中之一即為個人潛意識,其與佛洛伊德理論中所指相同,有的是從意識境界中被壓抑下去而不復記憶者,有的是出自本我而強度不夠,不為個體所知覺。無論屬於何種情形,潛意識中的不愉快經驗,積壓多了就會形成情結。


3集體潛意識
自我發展的另一本源,稱之集體潛意識。其不屬於個人所有是人類在種族演化中長期留下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原始心像與觀念。榮格稱此種原始心像與觀念為原型。原型代代相傳,成為人類累積的經驗,此類種族性的經驗,留存在同族人的潛意識中,成為每一個體人格結構的基礎。           


4人格內動力
榮格將人格結構視為由很多兩極相對的內動力所形成,諸如:意識與前意識相對、昇華與壓抑相對、理性與非理性相對、個性內向與個性外向相對。既有相對,自然就會產生緊張、不安定、不平衡、的情形。此即榮格人格結構的內在動觀念。人格結構內相對力量係來自慾力,慾力促動的結果,自然會使個體人格結構中有失衡。在兩性相對的很多人格傾向中,榮格特別重視內向與外向兩極相對的性格傾向。            


5人格的發展
榮格認為人格發展是連續化、統合化、個別化的成長歷程,在成長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是將兩極相對的內在動力,逐漸趨於調和,並偏向較成熟的一方;個體發展由內在的兩極相對達到兩種融合的地步,即表示期人格發展已臻於成熟。榮格認為,人格發展臻於成熟的年齡,不在兒童期與青年期,而在30歲以後的成年期。


「靈魂」與「集體潛意識」
 榮格並不認為自己是個「神秘主義」者。在《分析心理學的基本假設》一文裡,他跟二十二歲時一樣,假設「靈魂」是存在的,但此時,他已有一個較明確的概念,認為「靈魂」可能就是他所說的「集體潛意識」。


他說:「把心靈動向低估成腺體活動現象,把思想看做只是大腦的分泌物,如此一來,我們所得到的便成為一種沒有心靈的心理學」。唯物枓學認為心靈只是完全依附於肉體的附帶現象,但唯物科學卻無法解釋一堆分子、原子如何產生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意識、思想、情緒,那麼「我們自然可從另一個角度去推論與假設」,有一無形體的存在,它「像一條永不停息的河流」,一如肉體之固定特性,經由「遺傳」而銘印於吾人心中,它先於個人意識而存在,也不是個人意識所輕易能覺察的,這種與個人比起來幾乎是「不朽的物體:永恆的經驗」,有人稱之為「神」,有人稱之為「靈魂」,但榮格則將之稱為「集體潛意諧」或「客體的精神」(objective psyche)。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new=1&mid=789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4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5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按佛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id
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
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發展
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歲以前的個體,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因此這些部位即稱性感帶區。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期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他的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 口腔為主
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動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多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期 - 控制身體功能-大小便的控制
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 性別角色認同/道德發展
原始慾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4潛伏期(latent stage,7歲至青春期)- 性的壓抑
七歲以後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慾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注意力在於異性
此時期開始時間,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new=1&mid=789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4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5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按佛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一個整體,這整體包括了三部份,分別稱為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中的三個部分,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內,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


本我(id
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從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構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如飢、渴、性三者均屬之。本我中之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故而從支配人性的原則言,支配本我的是唯樂原則。例如嬰兒每感飢餓時即要求立刻餵奶,決不考慮母親有無困難。              


自我(ego
是個體出生後,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此外,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



人格發展
人格發展的順序,依次分為五個時期。其中前三個時期是以身體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歲以前的個體,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體上的部位獲得滿足的。因此這些部位即稱性感帶區。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期
佛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中,總離不開性的觀念,所以他的發展分期解釋,就被稱為性心理發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歲)- 口腔為主
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動獲得滿足。嬰兒的快樂也多得自口腔活動。此時期的口腔活動若受限制,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發展不順利所致。在行為上表現貪吃、酗酒、吸煙、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觀、依賴、潔癖者,都被認為是口腔性格的特徵。           


2肛門期(anal stage,1~3歲)期 - 控制身體功能-大小便的控制
原始慾力的滿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時所生的刺激快感獲得滿足。此時期衛生習慣的訓練,對幼兒言是重要關鍵。如管制過嚴,可能會留下後遺性的不良影響。成人中有所謂的肛門性格者,在行為上表現冷酷、頑固、剛復、吝嗇等,可能就是肛門性格的特徵。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 性別角色認同/道德發展
原始慾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獲得滿足。此時幼兒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質上已算是「手淫」的開始。幼兒在此時期已能辨識男女性別,並以父母中之異性者為「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母親的現象,這現象稱為戀母情結,同理女童以母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父親的對象,則稱為戀父情結。            


4潛伏期(latent stage,7歲至青春期)- 性的壓抑
七歲以後的兒童,興趣擴大,由對自己的身體和父母感情,轉變到周圍的事物,故而從原始的慾力來看,呈現出潛伏狀態。此一時期的男女兒童之間,在情感上較前疏遠,團體性活動多呈男女分離趨勢。              


5兩性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後)-注意力在於異性
此時期開始時間,男生約在13歲,女生約在12歲,此時期個體性器官成熟生理上與心理上所顯示的特徵,兩性差異開始顯著。自此以後,性的需求轉向相似年齡的異性,開始有了兩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性心理的發展以臻成熟。


 


佛洛依德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new=1&mid=789


榮格心理學理論簡介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4


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師生之誼及決裂
http://hk.myblog.yahoo.com/tsui_k/article?mid=795